在日常的IT服务管理活动中,可以常听到使用者对于IT服务部门的抱怨。相同的,也常听到IT部门的人觉得自己「做到流汗,却被嫌到流涎」。主管会议上,IT部门只有挨骂的份,别奢望任何称赞或奖励了。深究其中的关键,主要是服务需求者与提供者,双方都没有就服务的质量界定期望。所以当需求者与提供者对于服务完成的时效、完成的定义及质量的认知有落差时,便产生冲突。于是ISO 20000除了规范IT服务管理的框架,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服务及改善目标,SLA(ServiceLevel Agreement,服务等级协议)便是根据服务目标所订定的一种量化期望值。从火车误点看SLA服务为什么需要建立等级?因为没有设定量化的等级(Level),服务的需求者与提供者将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,难免衍生执行与管理的争议,进而影响业务目标的达成。火车误点是最典型的个案,如果已经确定火车会误点,乘客希望在买票前就知道,而不是买了票后才知道还要等上半个小时。从台铁的观点来看,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会误点,因此时刻表只是仅供参考。此外,急着搭火车赶到下一个城市洽公的人,和只是利用火车出外旅游的人,对于火车误点的感觉完全不同,如此一来,同样的服务质量,不同人的评价却有非常大的落差。服务应定义明确的等级指针、特性与报告服务质量争议的问题,可以经由对「服务等级」给予定义获得改善。「服务等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定义、同意、记录和管理服务等级。」这是ISO 20000对于服务等级管理所界定的目标。ISO20000的第6.1节对于服务等级管理的要求,有着根本性的规范,包括:●所有的服务项目都必须定义一项以上的服务等级指针(Service Level Targets),其所需的工作负载特性(Workload Characteristics)也须一并被定义。●所定义的指标及特性必须取得相关人员的同意,如果这些指标及特性需使用到供货商的服务,共同完成及满足的相关承诺及要求,也必须要取得相关人员的同意。●任何造成SLA无法满足的原因,都必须要建立报告及执行审查,并经由事件管理(Incident Management)及服务改善流程进行改善。另外,ISO 20000对于服务报告也有一定的要求。服务报告的目的在于产生获得相关人员同意的报告,并同时达到实时、可靠、准确,以作为服务决策及有效沟通的基础。服务报告必须要有清楚的描述,包括其目的、收受对象及报告之数据来源等,主要要求包括:●对应于服务等级目标的服务绩效●任何未符合服务目标的事件及问题●所使用资源的工作负荷特性●排除重大事件后的服务绩效报告●服务质量趋势分析●顾客满意度分析定义SLA的主要挑战SLA虽然非常重要,但是ISO 20000条文的要求却又如此简单扼要,以至于组织在实际订定SLA的过程中,必然面对许多困难。如何界定服务及范围?对于服务、服务项目及服务范围的定义,可以将顾客需求与期望、组织营运目标与要求,转换为服务的质量要求,成为所有服务规画及执行的服务质量基准。如果服务无法定义,服务规画便无法进行,相关的资源将因为无法设定目标而无法管理,服务质量就只能是一种服务活动的随机结果。SLA的涵盖内容应包含哪些项目?实际的信息科技服务项目远比火车时刻复杂,那么不同的服务项目该如何个别订定SLA?如果一个顾客使用二种以上的服务,要如何订定SLA?这些都是实务面的挑战。在ISO 20000 Part II中对于SLA有比较详细的参考数据,SLA的主要内容建议包括服务的有效期及限制、服务时间、客户职责、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义务、事件冲击与优先处理次序、向上反映及通知的过程(Escalation Process)、服务标的、工作负荷限制(上限与下限)、财务管理细节、服务中断事件的处理要求等。表一是简单的SLA模板,可以用来建立服务质量及期望的共识。如何订出最适合组织服务的SLA?服务提供者即使能够和顾客订定SLA,又要如何确定这个SLA能够被满足?以前面火车误点的例子,我们可能要了解:影响火车准点的因素有多少?哪些是台铁可以控制的?哪些则属于天然灾害?在所有可以控制的因素中,哪些又是关键性的因素?改变这些关键性因素所需要的服务成本是否合理?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。SLA是否被满足?在SLA被建立之后,相关服务活动会付诸实行,对于服务活动及产出是否符合期望,会是修订SLA或是服务计划的重要参考。基本上,无法监控的事务,便无法改善或满足,也不应该出现在SLA或是OLA中。如果火车误点无法实时掌握并加以控制和改善,便是管理机制的问题。反之,如果知道却不告知,那就是管理政策的问题。无论如何,服务提供者必须能够充分掌握服务状态,才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。定义SLA的考虑-可用性、持续性与质量目标可用性、持续性及质量目标是在定义服务等级过程中的主要规画项目,基本上每项服务都存在这三项要求。在建立SLA时,必须将使用者的期望,转化成为这三项要求,再考虑组织满足这三项要求所需要付出的成本,及相关管理因素,便可以建立第一份SLA。建立SLA的过程中,还必须要考虑使用者身分类型是内部使用者、外部使用者、特定使用者,或是非特定使用者的因素。最后,建立SLA时,还必须考虑SLA的维护。因为SLA是所有活动的依据,和其它所有作业程序都有介接,当服务需求、项目或是质量目标改变了,便会启动变更服务项目及服务等级的程序,造成相关的作业程序、资源规画、活动要求等都可能必须修改。
表一、定义各项IT服务的SLA范例 | ||||
服务 | 服务时间 | 故障处理时间 | 负责人 | 呈报要求 |
电子邮件 | 0000-2400 | 一小时完成 | 李大明 | 每小时呈报一级 |
网页服务器 | 0000-2400 | 二小时完成 | 王小华 | 每天呈报一级 |
软件服务器 | 0900-1800 | 六小时完成 | 张大胖 | 每三天呈报一级 |